尊敬的孙尧副部长、刘宇辉主任,尊敬的各位大使,尊敬的王希勤校长、姜沛民书记,尊敬的乔晓阳学长、李本公学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精致美丽的北语校园披上了节日盛装,处处洋溢着喜庆气氛。今天我们相聚北语,相聚云端,共同庆祝北京语言大学建校60周年。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为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国家在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专门面向留学生开展汉语教育。1952年秋,专修班转入北京大学。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外交的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决定,要建立一所专门的高等学校,为来华留学生教授汉语和中华文化。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和指导下,一所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的大学宣告诞生,这就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
今天,北语已经走过了60年的办学历程。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一代又一代北语人肩负光荣使命,拼搏奋斗,薪火相传,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获得长足进步,为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国家重大战略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北语的光荣使命就是“讲述中国,亲睦世界”。
讲述发展的中国,北语以“对外汉语教学”向世界展示新中国形象。为适应新中国对外交往的需要,满足友好国家对中文教师的需求,120多位从北大、复旦遴选出的新中国首批出国汉语教师听党召唤,勇担使命,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从北语出发,足迹遍布五大洲,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搭建起民族间、国家间心灵沟通的语言之桥,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教师的良好形象和中国人民的美好品格。在建校之初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就培养了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留学生,他们在北语学习中文,认识中国,体验友谊,成为世界各国与新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先行者。
培养出国汉语教师、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育、对出国留学人员进行外语培训,成为当时北语的三大主要任务。北语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勇敢地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1974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为北语亲笔题写校名,表达了对北语办学成就的充分肯定和亲切关怀,也寄托了对这所年轻大学未来事业发展的殷殷期望。毛泽东主席苍劲有力的题名,成为北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北语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成为激励北语人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
讲述变革的中国,北语以“汉语国际教育”推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1978年4月,在北语学习的17国63名留学生给邓小平同志写信,希望尽可能多地同中国师生接触,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支持。随后,学校在培养出国汉语师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中国学生的招生规模,发展适应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外语专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外语语种逐渐增加,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中文与外语齐头并进,形成了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国际化校园环境,为中外学子同堂砥砺、多元文化相互激荡,提供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征程;从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到“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从“对外汉语教学兼具教育事业和对外宣传工作两项任务”到“对外汉语教学应有一个全球战略”,北语人披荆斩棘、勇立潮头,发起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推动设立国家汉办,建立海外分校,承办孔子学院,打造孔子课堂,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作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铸就了学校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讲述人民的中国,北语以“国际中文教育”阐释中国道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量人口的脱贫任务,疫情中最大限度地保护每一个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全世界展示了一种最深刻的人道主义。这些宏大主题的中国故事,蕴含着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是要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人民。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大留学生回信,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新时代的北语人以语弘文,以文化人,构建了以“国际中文教育、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区域国别学”为核心的高水平学科群,形成了以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为主要特色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办学大格局,奋力抒写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国际中文教育新篇章。学校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汉学和中国学打造成学科,把中国故事写进教材,让中国经验走进课堂,带领留学生考察中国的城市乡村,访问中国的机关企业,深入理解中国道路,全面了解真实的中国,为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贡献着北语力量,使北语成为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创新传播的“智慧高地”。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60年来,北语人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培养造就优秀人才影响世界。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力落实“五育并举”,不断优化“三全育人”。从首届汉语出国师资,到以“三大先生”“八大员”为代表的“老教授”们,再到今天在教学科研一线不懈奋斗的教学名师和“黄大年式”优秀教师群体,一代代北语人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编写出版了第一套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创建了第一个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第一批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博士点,第一个专门培养国际中文教育师资的教师教育学院;形成了科学有效、辐射国内外的国际中文教育“北语模式”。为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2万名知华友华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了10多万名专业知识扎实、外语能力突出的中国本科生和研究生,培训了10多万名为祖国繁荣富强做出贡献的公派出国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很多人成为学界、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成为卓越中文教师和知名汉学家,遍布全球的北语人既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亲睦世界的力行者。
60年来,北语人培根筑基,探究学理,以特色学科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坚持将学科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根基,创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创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体系,推动汉语国际教育转型与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先后获得中文和外语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率先自设“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大力推动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置“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为外语学科的转型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推动语言学与相关学科融合,自主设置语言智能与技术、语言资源学、语言认知科学、国际语言服务等8个语言类二级学科,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学学科体系,构建了“以国际中文教育为高峰,以中文、外语、语言学为高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管理学为支撑”的整体学科布局。
60年来,北语人勤奋为学,寻绎规律,以有组织的科研驱动高水平创新。学校坚持将科学研究作为发展动力,建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111引智基地、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等16个省部级以上研究基地;编辑出版7种核心学术刊物;大力开展“三教”研究,不断推出引领性原创成果;首创汉语水平考试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考试,牵头研制国际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研发来华留学生考试评价体系;实施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工程,持续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积极开展语言智能、语言认知科学与脑科学、语言病理学等前沿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语言学科的创新能力;着力开展中华文化创新阐释、传播与交流研究,在国际传播、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等领域产出一大批高水平前沿理论成果和高质量的政策咨询报告。
60年来,北语人心系家国,以文经世,以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学校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积极投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事业,参与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乡村振兴计划,主持研发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加强与港澳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助力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建设中国语言资源库和世界语言资源库,组织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推动语言文字标准化、数字化建设,牵头开展中国语言文字数字(网络)博物馆建设;发起成立“战疫语言服务团”和“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建立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完成建党百年、双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的语言服务,把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国家战略践行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之中。
60年来,北语人放眼全球,深化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战略举措,先后在日本和泰国设立了东京分校和曼谷学院,创办了18所孔子学院、2所孔子课堂和147个海外教学点,是开设孔子学院最早、最多、建设成效最好的高校之一;与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396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派出教师100人次,赴海外交流学习的学生400人次,形成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参与八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连续承办多届中法语言政策和规划国际研讨会、中俄语言政策语言文化论坛,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60年来,北语人坚定自信,美人之美,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世界文明互鉴。学校坚持把文化传承作为使命担当,积极推动“三进”工作,加快推进《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教材”的编写与实施;编写出版高质量“中国学”系列中英文教材;组织实施“列国汉学史书系”出版工程,推动海外汉学研究的复兴与蓬勃发展;积极推进“新汉学计划”,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海外本土汉语教师、青年汉学家等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在国外的本土化阐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推动中华文化经典和外国经典的双向译介,为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北语60年的发展,是一代代北语人兢兢业业传播中国语言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创业历程,是一代代北语人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奋进历程,是一代代北语人将自身发展主动融入国家需求的奉献历程。回顾60年的非凡历程,北语在弘教育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历征途中,凝聚成“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铸就了薪火相传、历久弥坚的北语精神,这就是爱国担当、诚朴厚德、求真创新、开放包容。
——北语人走过万水千山,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们曾在异国的战火烽烟中穿行教学,也曾在热带雨林的茅屋中坚守课堂,有的人因水土不服,染病不愈,有的人永别家国,长眠他乡,为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付出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
——北语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育人根基,践行“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在育人事业中树立中国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国际学生的“中国情结”。
——北语人以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勇攀学术高峰,努力打造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需要的学科理论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语人以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纳五洲英才,在“不同肤色,相同声调”的多元校园文化环境中,坚定文化自信,尊重他国文明,平等相处,交流互鉴,铸就了开放包容、多彩和谐的大学文化品格。
饮水思源。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世界人民大团结、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他们基于对人类历史走势与文明进程的深刻洞察而创办北语这所专门大学的特殊用意。为此,要向他们的远见卓识和历史创想,致以崇高的敬意!
创业艰难。此时时刻,我们不能忘记北语的前辈们勇担使命,辛勤拓荒的家国情怀,他们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播下了言传四海、文通五洲的希望。为此,要向他们甘于奉献、无怨无悔的人生抉择,致以崇高的敬意!
精进兴业。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记今天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后来者们赓续血脉、传承基业的责任担当,他们在意气风发的新时代厚植科教兴国、民族复兴的情怀,为教育强国付出不懈的努力。为此,要向他们勇毅前行、砥砺未来的坚定志向,致以崇高的敬意!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站在共和国对外开放第一线的新时代北语人,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以语言为本,铸文化之魂,加快建设“多科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步伐。
今日中国,是复兴的中国,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根脉与底气。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象征和标志,是文化和文明的基因和根脉”的重要论述,围绕国际中文教育这一核心事业,以教师教育为龙头,以智慧教育为羽翼,打造国际中文教育师资高地;围绕文化传承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对话、语言认知与脑科学、语言资源开发与保护、语言智能与应用等国家发展所急需的课题,进一步攻坚克难,建设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学术重镇;大力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进语言政策标准研究,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北语智慧。
今日中国,是开放的中国,文化是中外融通的窗口与桥梁。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文化阐释和国际传播这一核心任务,借助于区域国别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力量,以学科交叉研究推进国际传播实践,提升中文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以语言相通促进民心相通。发挥北语的特殊优势,以学术为纽带,联合世界各国汉学家力量,打造一支中华文化创新阐释与国际传播的生力军,服务国家战略,弘扬人类共同价值。
今日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人才是未来的希望与关键。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在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等领域,建设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培养模式,科学设计以“语言+”为核心的复合型、创新型中外学生培养体系,构建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国际学生教育为特色的育人新格局。以实践为导向,培根铸魂,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造就更多知华友华的高素质国际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60年来,北语与共和国一路同行,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北语也不负厚望,以自己不凡的办学成就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北语将始终如一地坚守初心,践行使命:
紧紧围绕“提升中文国际影响力、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推动世界文明互鉴”三大根本任务,巩固学科优势,强化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能力。
紧紧围绕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共同体”建设,聚焦事业需求,完善学科专业布局,不断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能力。
紧紧围绕“多科性”“有特色”“研究型”三大发展目标,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有序拓展学科外延,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全方位育人能力。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精进的姿态和创新的实践,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